50页纸111700元钱 一个女生四年大学的流水帐

 4年11万?当这两个数字从父母嘴里蹦出来时,静子(化名)的第一反应是“开玩笑”。她一直不相信这是自己大学4年的花费,直到半个月前收到母亲寄来的账本复印件。

  那是本会计专用的账册,深蓝皮儿、A4纸大小、红绿色表格,密密麻麻记了50页,附带着工商银行的汇款单。共计:111700元。

  第一笔开支是包括学费、军训费和保险费在内的7210元。那是5年前她离开青海西宁到重庆读大学时的报到费。向来是乖乖女的静子,除了学习很少关心其他事,因此花钱没什么计划,只知道“没了问爸妈要”。

  结果不到一个月,原本两个月的1200元生活费花得精光。仅军训结束当天,她就逛街“血拼”了三四百块,理由是“憋得太久了,看到什么都想买”。

  接到女儿的求救电话,当会计的母亲想出记账的方法,希望借此“教导女儿明白父母的不容易和勤俭节约”。作为普通公务员,她和丈夫年收入不足3万元。自从独生女上了大学,夫妇俩更是“花一分钱都精打细算”,4年中新衣服都很少添,三分之二的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。

  可惜静子并未领会父母的用心。这个账本,她也就在大一寒假回家时翻了翻,印象里无非是“生活费500元、书本费300元”等小额数字。和往常一样,她花钱“有些凶”:MP3坏了,再买一个;三星手机破了,就换个西门子的。

  尽管如此,母亲记账越发详细,从50元的手机充值费到150元的夹克衫钱,再到200元的火车票,都用黑色签字笔或者蓝色圆珠笔记得清清楚楚。

  账本里的花销日趋增加。“难道是我小零小碎花得太多了?”静子事后一算,意外地发现就业一项竟占到了五分之一,比起4年间的零花也不逞多让。其中包括6种资格证书的报名费和资料费,英语、计算机、驾照……还有和专业毫不相干的导游证。

  “多个证就多条路呗!”静子无奈地说,“因为文科的就业面太窄了。”据她介绍,同学中更夸张的还有法语等级证、美容师资格证等,“反正能考的大家都去考,也不管有没有用”。

  进入大四之后,账本里的消费更是“触目惊心”,常常是千元一笔的支出。由于父母认为女孩子应该找份稳定的工作,静子开始奔波于各地的公务员考试。短短3个月间,她跑了广东、浙江和江苏等5个省份,每趟2000元。这还不包括前期的资料费、辅导费等。

  虽然这笔钱算是白花了,因为静子并没有考上,但她认为是难以避免的。当时,几乎所有人都考疯了,即便是宿舍里家境最不好的同学,也花费数千元到各地找工作。

  “怎么能说我是不孝之女呢?”静子委屈地辩解。一周前,账本的故事经《重庆时报》报道,被西南政法大学一位教育专家定性为“奢侈消费”,因为普通大学生的培养成本只有6万元。

  对于这一数字,静子表示怀疑,认为偏低了。同宿舍12个人中,她自认只属于中等偏上水平。她承认自己有些大手大脚,爱买个手机链、头饰、包包等小东西,也常请朋友吃饭,但还算不上“败家”。

  “很多钱是不得不花的,尤其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的今天,高等教育的消费会越来越高。”她说。对于这一点,父母坚决支持。他们目前已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,防止给女儿带来更多的误解和压力。

  静子公布账本的初衷,是希望学弟学妹们“节约花钱、体谅父母”。今年24岁的她难以想象父辈花几百元上大学的历史,“听说那时吃饭和住宿都是国家包,每个月还发生活费,现在怎么可能?”

  她深知11万元对于工薪阶层父母的巨大压力。毕业前一天,母亲刚把当月的工资全部给她,几天后就又接到她的告穷电话。一时拿不出,母亲便跑去向朋友借。20分钟后,在电话里气喘吁吁地说:“孩子,给你寄了800块,先用着啊!”

  “竟有人说我妈妈活该!”静子很是气愤,“谁家养孩子不花钱呢?”她听说,如今养个婴儿,连喂奶粉每月都要花2000元,而刚刚工作的她一个月也就拿这个数。

  收到账本那一天,她开始吓了一跳。当脑海中浮现出父母日益苍老的模样,她禁不住哭了:“对不起,我真的不知道你们为我付出那么多。”

0%